平安乡村或许会是安防新风口
发表时间:2021年10月15日浏览量:
中国农村究竟有多大呢?按照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,2017年末,我国城镇常住人口81347万人,比上年末增加2049万人;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(城镇化率)为58.52%,比上年末提高1.17个百分点。即大概有5.8亿人口是“纯农村人”。如果计算上小的乡镇聚集的人口,广义的乡村概念下,总人口规模可能超过全国人口的半数。几乎是美国总人口的2倍。
同时,我国不仅是“三农大国”,而且广泛存在农村与城镇发展之间的差距:2017年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高于城镇居民0.8个百分点,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.72下降为2.71。但是,2.71的收入比,依然意味着一个巨大的“不平衡”。
城乡发展不平衡也存在着地区差异:例如,全国城镇人口占比为58.52%;但是北京市这一数字高达近88%;经济大省浙江也高达68%。对比而言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则是“国家低点”。
总规模的巨大、不平衡性差距的存在,本身意味着巨大的“成长机会”。数据显示,2017年我国GDP按美元汇率算,相当于美国的70%。如果我们的农村经济水平能够持平目前全国城镇的平均值的8成,我们的经济总量即可超过美国。而以十年发展期看,这个目标是一个真正的“小目标”。
但是,就是这样一个重要、巨大、拥有天文数字量级潜力的市场,却一直被专业视听和安防产业忽视:一方面,农村处于全国信息化发展和建设的最末端,市场和企业之间的感知力、需求和供给之间的联络能力都“差到极点”。另一方面,农村治理的财政保障一直大幅低于城镇——即没有城镇密集的工商业机构的自有资金能力,也在政府财政上高度依赖村级统筹和自治,财政能力薄弱。
以上的问题并不是说“农村安全问题”不存在,或者说“农民对安全不感冒”。“建设平安乡村”不仅仅是中央的规划,更是农村和农民们的切实需要。
和城市比较,虽然在“流动性安全”方面,农村问题小得多(流动人口少、流动频次和密度低);但是,农村往往存在一个“居住密度低”、“单位土地人口间的相互安全协同能力差”的问题——广袤的农村正是“小偷小摸”、“小抢小盗”的高发地;城乡结合部的农村,更是城镇非法分子最容易选择的藏身地。而农村和城镇之间的治安联动、犯罪流动,又使得的农村安全和城镇安全本身就是不可切割的“公共安全的手足相连的主体”。
所以,“建设平安乡村”大有可为、亟需作为、必须有为。
农村安全产业发展的独特机遇
在“乡村振兴”规划下,农村安全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方向是什么呢?
首先,农村有着公共安全的提升需求。这一部分可以看成是城市天网工程向农村的延伸,同时也涉及公共交通系统的安全保障技防产品向农村的普及。这一工程,可以说是伴随着公路、尤其是高标准公路向农村延伸自然产生的问题。
随着农村交通的持续改善,农村人口流动性和人员可通过性大大加强。一些原本“交通闭塞”的地区,迅速连接近中心城镇。且这一过程还伴随着汽车产业的大规模发展:2017年我国销售车辆数目高达2900万辆,远超过美国的1700多万辆。这些发展,使得农村的公共安全性质开始“城镇化”,并和城镇更为紧密的连为一体,客观上使得农村公共安全发展具有了和城镇几乎一样的“技术和产品”需求。
第二,农村振兴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主体的多元化。更多的工商业的发展、经营主体的出现、经济单位的多元化,必然产生类似于城市地区的“店铺安防”、“工厂安防”的需求,同时也会有“智慧农业可视化”的独有生产性需求。
国家《农村振兴》纲要中,也将“以业兴农”作为关键支撑点。在保障农业和农村“姓农”,农民利益不被伤害的基础上,引入更多社会力量、尤其是城镇经济力量,是农村发展和振兴的“快车道”。这必然意味着,城镇市场的安防需求模式会在农村有“因地制宜”的复制趋势。
第三,农民自身的“安全”升级趋势。传统农村是“狗狗”的乐园。尤其是大型威猛犬类,更是成为“安全保护神”。很多农村,几乎7成以上的农民有养狗的习惯。而狗在农村的价值主要体现在“保安”性质上。这充分说明,农村和农民拥有强烈的对自身人身、财产和农业生产安全的“关注”。
但是,随着农村治理的现代化、城镇化,大型犬类的大量存在,已经不适合“公共卫生”、“农村经济,尤其是旅游产业”、“农村人口流动性增强”等现实变化的需求。以现代技防产品替代“看门狗”是一门看得见的生意。且,一条大型犬,每年的食品开销数目,并不比一套庭院安防设备的“年均平摊”成本低。这一方面的市场启动更多的需要的是“观念转变”,而非“财务能力”的提升。
当然,在拥有巨大潜力的同时,农村的“安全”建设,也面临更多的“特殊因素”。
比如,更为薄弱的基础信息市场环境、更高的产品经济性要求、更为分散的产品应用模式、适应更为多变环境且低维护力量的产品品质需求等等。可以说,农村安全市场即是城镇市场的延伸,又有其独特需求,不是城镇市场的简单的复制。这需要行业内企业“从新”、“全新”规划适合农村的“安防技防”产品体系。
以更高的标准,开拓农村安全产业
5.8亿人口,比我国已经建成城镇面积更为广袤的农村,是巨大的“安全产品”市场。但是,要吃好这个大蛋糕却也并不容易。
首先,农村安防产业的发展一定是“高起点”的。发展和建设“平安乡村”,不是将平安城市的建设道路从低到高再走一遍,也不是将平安城市的“低层次”产品搬到农村——农村不是“破烂产品的倾销地”。
反而是,农村安全产业必须建立在既有的最高技术标准之上:一方面,农村公共安全产品必须能够接入现有的城镇为中心的“安全管理体系”,在统一标准下可靠运行。另一方面,农村新产业的发展,尤其是智慧农业的发展,必然提出可视化的应用需求——这些需求自身就是“高标准创新”的产物,不会容忍低水平的视听产品充斥其市场。同时,农村安防建设经费,无论是公费还是私费的部分,都更需要强调“投入产出比”——更为敏感的成本承受力,并不是要求“更低的产品品质”,而是要求“更容易看到的产出效应”。
所以,农村安防产业一定是可持续发展的系统。即,农村安防和可视化产品,必须满足目前“数字化、IP化、交互化、智慧化”等产业核心发展方向。农村安防不会是“信息孤岛”的重复,而是要一次性进入“安防技防”的当前最高阶技术状态。
这种技术要求,是实现“更高投入产出比”的前提,也是适应农村“维护能力一定更低、系统自动化和可靠性要求更高”的需求特殊性的前提。更为重要的是,这涉及到农村安防和技防网络不断升级、扩张的潜在需求,涉及到农村安防市场总是要从关键部位、关键卡口为主,逐步向联网成片、大面积覆盖发展的行业基本规律。
这一点换句话说就是:农村安防市场不是“落后产能”的最后的“美好时光”。想依靠落后产能去农村捞一笔的想法不能有。这样做的企业注定会是短寿的。
其次,农村安防产业的发展必须是因地制宜的。从产品到经营再到运营,现在城镇市场的一些做法,很可能在农村水土不服。
这种特殊性是由:应用环境特殊性、维护能力特殊性、产品体验效果需求的特殊性、市场人文环境特殊性等共同构成的。进入农村安防市场,安防企业必须学会如何在农村的人文环境中耕耘市场,必须学会如何在农村的场景需求中创新产品。这两点是相关企业能不能真正“笼络住”农村市场以及其巨大发展潜力的根本。
第三,农村安防市场是一个“细水长流”的市场。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:一方面,农村市场经济承受力不如城镇市场,这必然使得单款产品的盈利能力更低;但是农村市场规模巨大、潜力无穷,厂商应该有“利润出在规模上”的市场格局和眼光。另一方面。农村市场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市场,纵向的需求提升和经济承受力提升是可以预知的,这需要厂商们有“长线钓大鱼”的战略定力。
同时,农村安全市场的开拓必然一开始就具有“融资依赖性”。虽然农业和农村具有大量土地为主的“潜力资产”,但是即时的经济变现和支付能力却并不强大。能够为农村安防建设提供融资支持和PPP模式,是开拓农村安防,特别是公共安全市场的基础能力需求。
总之,“好”和“省”是“建设平安乡村”工程中,社会需求对安防企业提出的“基本逻辑”。产品和技术要好;成本上要能省。满足这两点,农村安防市场就是又一个2000亿元级别的“大市场”,更是安防产业企业“重新排队”的洗牌机遇所在!